電機散熱系統中,哪些零部件對電機溫升有較大
電機運行過程中,定子繞組和轉子是兩個發熱源,所發出的熱量通過周圍的介質向外輻射和傳導,過程通過的所有物體都為熱傳遞介質。
電機定子部分的機座是電機徑向熱量傳遞的和散熱的重要媒介,與有繞組定子鐵芯、端蓋、軸承系統、風扇和風罩等共同構成電機的熱交換體系。
封閉式電機外風扇所產生的風量,通過風罩、機座散熱筋的約束,引導冷空氣吹拂電機機殼表面帶走電機各類損耗產生的熱量,實現電機發熱與散熱的平衡,穩定在某一設定水平上(溫升限制+環境溫度+設計裕度=最高溫度)。在實際應用過程中,風扇應與風罩相匹配,兩者不能隨意地被代替使用。
電機運行時,軸承系統會不同程度地發熱,與定子繞組及轉子部分發熱水平不一樣,存在相互間的熱交換。因此,當繞組及轉子部分產生的熱導致其溫度較高時,會導致軸承系統的溫度升高,反之,當軸承系統因種種不良因素溫度偏高時,也會導致電機繞組溫升有所增加。軸承系統和繞組均有溫升或最高工作溫度上限值考核,如果突破考核限值,軸承系統面臨的是工作壽命大幅衰減或崩潰,繞組不再能可靠運行或出現過載燒毀、著火放炮等嚴重電氣故障。
導致電機軸承系統溫升高的原因很多,在原來的文章中有相對詳細的分析,在此不贅述。接下來重點探討一下相關零部件對于軸承系統及繞組溫升的影響。
對于防護式電機,端蓋散熱窗與機座散熱窗的匹配非常關鍵。端蓋散熱窗為進風口,機座散熱窗為出風口,理論上進風口與出風口面積相等時通風阻力最小。至于進出風口面積究竟該開多大合適,則應基于不小于殼體內風路最大截面為原則,通常按進出風面積大致相等的原則將進出風口盡可能開大即可。
對于封閉式電機,端蓋的形狀及散熱面積,直接影響電機軸承系統及電機的整體散熱效果。通常端蓋形狀設計原則為:可適當擴張內腔空間、有效加大外表面,滿足客戶或產品技術條件對外形尺寸的限制及安裝接口尺寸的要求。
這一原則忽略了軸承散熱這樣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,導致法蘭安裝電機法蘭端蓋設計存在嚴重缺陷:軸承一部分完全包裹在電機殼體內,另一部分封閉在法蘭端蓋與配套設備間的空間里。若法蘭端蓋與配套設備間的空間因運行環境的限制必須密閉,意味著軸承散熱條件的急劇惡化,因熱量積聚導致軸承系統崩潰自然是不可避免的。鑒于這一情況,通用性電機法蘭端蓋設計應保證軸承散熱至少有一條軸承、一定厚度的支撐殼體壁到外部運行環境的路徑,確保任何運行工況下軸承散熱情況等同于實驗室狀況。
在繞線式轉子電機中,集電環系統的溫升也會與電機軸承系統彼此相互影響。集電環系統作為一個相互獨立的熱交換循環體系,對軸承系統的影響可在產品開發初期顯現,不會等到特定工況才爆發。所以,設計原則的確定側重于產品更新換代的經驗積累,質量控制的關注重點在于集電環材質、導電環表面粗糙度、導電環與接線螺栓的連接效果等。從質量控制的角度看,影響發熱水平的因素有:碳刷、刷盒間的配合精度,碳刷材質及其與導電環間的接觸面積、接觸電阻,集流排、引接線等轉子電流引出裝置。如果全面考量集電環熱交換系統,不僅要控制好以上發熱因素,冷卻介質的來源、流通路徑、熱交換循環動力、防護結構等一系列問題也必須有相應保障措施。
對于大型繞線式電機集電環,會在集電環上加工軸向孔,以改善該系統的軸向通風散熱效果,必要時加裝風扇作為熱交換循環動力。集電環系統內部可與外部環境直接進行冷熱空氣循環的情況,集電環端罩通風窗口的數量和位置方向的設置至關重要,關系到冷卻介質如何流通、循環補充及構造的熱交換系統的換熱效率,最終決定集電環系統溫升將處于怎樣一個水平。
集電環系統必須為獨立的密閉空間,或者說防護等級高的情況,第一,要加強內部冷卻介質循環動力,必要時加裝內風扇,使內部各處溫度梯度盡可能處于均勻過渡狀態;第二,外部可借助電機主體散熱風扇,也可設置獨立風冷系統;第三,最好設置碳粉吹拂收集裝置,避免發生碳粉集聚引起的環火故障。